一张小小的儿童医保码
托住的不仅是医疗费用账单
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
日前,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算窗口,市民蔡先生激动地说:“医保报销了18万多,真是雪中送炭!”他的儿子于今年3月出生后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,医疗费用近30万元,所幸厦门市推行的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“秒批”服务及时发挥作用,通过医保报销了大部分费用,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。
生育关系千家万户,更关乎国家未来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,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。”近年来,厦门市医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,聚焦群众在生育方面的“急难愁盼”,精准发力推出一揽子暖心举措,构建覆盖孕前、孕期、产后的全周期生育医疗保障体系,让政策红利看得见、摸得着,切实解决群众生育后顾之忧,为万千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。
“真心希望早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,解决普通家庭想生生不起的压力。”这是许多不孕不育家庭共同的心声。人民有所呼,改革有所应。2024年9月1日,辅助生殖纳入我市医保支付范围,规范整合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,将“取卵术”等8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2类可另行收费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让科技助孕的温暖惠及寻常百姓家。
市民许女士是首批受益者。作为普通双职工家庭,他们2023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尝试试管婴儿技术时,全自费近5万元,经济压力巨大。2024年9月,他们为生育二胎再次踏上求子之路时,恰逢医保新政实施,同样的治疗流程,总体费用下降了7000多元,更令人欣喜的是,医保基金还报销了2万多元。“医保圆了我们的二胎梦!”许女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作为普通工薪族,医保新政让他们的二胎计划从“望而却步”变成了“触手可及”。
目前我市共有4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:厦门市妇幼保健院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、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、厦门安宝医院。自2024年9月政策落地至今,辅助生殖技术已惠及2.88万人次,涉及医疗费用8253万元,医保基金支付4238万元。
今年5月,医疗保障再升级,继辅助生殖技术后,又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从“怀得上”到“生得顺”,让准妈妈们从怀孕到生产都能享受贴心的医疗保障。
产妇 兰女士:
“专心坐月子,生育津贴自己就到账了,一趟都没跑!”
在厦门弘爱妇产医院分娩的兰女士,通过手机确认信息后,当天就收到来自厦门医保的提醒短信:“本次分娩的生育津贴已申请完毕并审核通过,津贴金额43621.12元,无需通过其他途径申请生育保险待遇”。2025年上半年,全市已有1850人次享受此项“智能无感办”服务。
目前,厦门已实现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全覆盖,包括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,生育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待遇规定支付,省内直接结算,跨省备案后也可直接结算,极大地减轻了参保人跑腿垫资的负担。
男职工未就业配偶生育权益同样有保障,缴交生育保险的男职工未就业配偶没有参加基本医保的,由职工医保基金参照本市居民医保待遇标准支付生育医疗费用。今年5月,市民韩先生就为未参保配偶报销了产前检查及分娩费用4076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厦门生育津贴申领服务实现数字化“暖心三级跳”:2003年建立生育保险制度起,生育津贴就率先发放至个人;2013年实现“全程网办”和自助机办理;2023年申领生育津贴与计划生育情况“松绑”,9月上线生育津贴“免申即享”。从“窗口申领”到“指尖办理”再到“无感发放”,真正实现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零跑腿”。2025年上半年,我市参保女职工119.71万人,其中1.79万人次领取生育津贴,金额约4亿元。
新生儿父母:
“以前办新生儿医保要跑多个窗口、交一叠材料,现在手机上点一点,几分钟就搞定,真是方便又省心!”
如今,“足不出院”就能办妥孩子的医保已成为厦门新生儿家庭的“标配”保障。自2020年6月全国首创上线以来,我市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“秒批”服务持续升级,彻底打通了参保缴费到待遇享受的全链条。
新生儿医保“一键秒批”服务,通过部门协同、数据共享,实现医院内完成参保登记、缴费及住院费即时结算,做到“落地即参保、结算零等待”。该服务以“零手续、零跑腿”为标准,将原60天流程压缩至现在最快1分钟,彻底解决多跑腿、耗时长等痛点。目前已覆盖全市所有开展产科业务的定点医疗机构,为超8.9万户新生儿提供暖心便民服务。仅2025年上半年,我市新生儿“秒批”参保缴费人数达1.47万名,参保率92.37%。
除此之外,厦门持续完善新生儿医疗保障体系,实施待遇倾斜政策,参保新生儿享受“零门槛”就医,医疗费用直接纳入医保报销,一个医保年度保障高达60万元,切实为婴幼儿健康成长筑牢保障。
“针对生育领域的特殊群体,我们通过科学的医保结算机制实现精准保障。”厦门市医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一方面,聚焦高龄孕产妇安全,设立 DIP生育风险调节系数,结算时给予医院系数加成鼓励,引导优质资源向高龄生育倾斜,化解生育‘高龄之忧’;另一方面,支持儿科诊疗资源投入,对6岁以下儿童住院病例实施年度结算系数倾斜,通过辅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,提升医疗机构儿科投入积极性,为‘生命起点’筑牢健康防线。我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通过更加科学精准的医保制度设计,破解民生痛点,用坚实的保障托举起每一个家庭的生育期盼。”